今天我们是否可以不再称呼杰出女性为先生?

写这个话题,是因为近年来数次看到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在发布讣告时,多称两校数位去世的优秀女性教授为“先生”,虽然她们生前或许从未被如此称呼过。但我想说的是,在二十一世纪都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的今天,“先生”一词早已失去了它作为敬称的含义,在现代中国人的日常语境中,它只是对男性公民一个极为普通的称呼。有一种传统且固执的观点认为,称呼杰出女性为“先生”,是对她们所取得成就的肯定和赞誉,是推崇男女平等和尊重女性之意,但在今天这样的语境下,将一个任何男性公民都可以使用的称呼来冠以杰出女性,这种所谓的男女平等反而成了歧视女性最为明显的特征:为什么女性要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和在获得杰出的成就之后才能被称呼为“先生”,甚至她们要等到去世之后才能在那个冷冰冰的讣告中被“尊重”,而普通的男性却只需要等到他成年后步入社会就可以?当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以“先生”称呼杰出女性确属社会的新潮和进步。比较集中的观点认为,以“先生”一词来称誉杰出女性的习惯源自民国时期。彼时西学东渐,男女平等之风在古老华夏大地渐次兴起,女性希望在男权社会中获得一席之地,因此才有了对杰出女性冠以“先生”的称呼。比如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领袖人物对宋庆龄与何香凝的敬称,其中之意本为将这两位民国革命先辈的遗孀视为与孙中山、廖仲恺之同等社会地位。而后,一些杰出的女性作家和知识分子也被称为先生,比如冰心先生、杨绛先生、林徽因先生等等。甚至中国女权运动的开创者之一、鉴湖女侠秋瑾女士也在很多时候被称为“秋瑾先生”。需要承认的是,在那个男尊女卑的传统男权社会中,将一部分杰出女性称呼为“先生”当属于社会思想有限的进步体现,因此今天的我们在现代语境中称呼女性为“先生”时,潜意识中总会弥漫着一股浓浓的古意,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这一做法表示反对。“先生”一词古来有之,《尔雅•释亲第四》说,“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男子谓女子先生为姊,后生为妹。”《诗经·大雅·生民》有“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之句,南宋朱熹解为“先生,首生也”,即“头生子”的意思。先出生的人,这大概是“先生”一词最初的原意,后引申为“父兄”的代称。《仪礼·有司》载“其先生之脀,折胁一”,郑玄注解“先生,长兄弟”;《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 何晏引马融之说“先生,谓父兄”。古人逐渐将对父兄的尊敬引申至有学问的长者或德高望重的老人,这是“先生”一词抛离原义后第一次指称更为广泛的人群。先生一词在古代甚至近现代汉语中有多种解释,但素来仅以指称男性为主。或为老师,或为有知识的人,或为德高望重的老人,或为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或为有一定技能的人。但也正是在民国时期,大概是“密斯”和“密斯特”在知识分子和官绅阶层的广泛流行,“先生”一词逐渐演化成为对更为广泛男性人群的敬称,或有一定社会地位,或家庭地位最高者,或妻子对丈夫,或佣人对男主人等等。可以确定的是,“先生”一词是对人的敬称,因此民国时期称呼杰出女性为“先生”倒真的没有什么可以指摘之处。在新中国尚未改革开放的年代,“先生”一词在中国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华人社会中已经变成了对所有普通男性的称呼,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港台之风席卷大陆,经数十年时间,终于让所有中国男人都被冠以“先生”之名。因此,今天的我们是否可以不再称呼杰出女性为“先生”,而是以职务称呼、或者以“女士”本称冠以她们一生的性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健身
《九重紫》大结局,是今年看过最圆满的大结局,3大爽点太过瘾
下一篇:梅州一家禽店给“胡须鸡”喂药,后果很严重